双组份薄层固化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,其主要原因有两点:1、施胶过程中,在胶条很薄的情况下,胶体中的交联剂很容易挥发,造成交联剂不足现象;2、由于双组份硅酮胶使用催化剂的量较少,刮薄之后胶体催化剂的含量就更低,造成不能催化反应返粘的现象。
在硅酮胶中硅烷偶联剂的选择对胶的性能影响还是比较大的。
脱酸型硅酮胶:酸性胶使用的偶联剂比较少,现在常用主要是D-11二叔丁氧基二乙酰氧基硅烷,能提高酸性胶对金属的粘结性。
脱肟型硅酮胶:酮肟型常用的硅烷偶联剂主要有LT-550、LT-560和LT-792。其中LT-550和LT-792能提高胶的粘结性和储存稳定性,LT-792的粘结性优于LT-550,在储存稳定性和耐黄变方面LT-550优于LT-792,LT-560能提高胶的固化强度和固化速度,但是过量添加偶联剂会影响硅酮胶的储存稳定性和耐黄变性。
脱醇型硅酮胶:醇型常用的硅烷偶联剂有LT-171、LT-550、LT-560和LT-792。其中LT-550和LT-792能提高胶的粘结性和降低胶的储存稳定性,同时易造成胶黄变;171和560能提高胶的固化速度和储存稳定性,但是对粘结性的提升幅度有限。
四丁酮肟基硅烷在常温下是固体,混合脱肟型交联剂都属于四丁酮肟基硅烷的混合溶液产品,当温度较低的时候,由于溶解度的问题,就会出现四丁酮肟基硅烷以粉末状析出的现象。
混合脱肟型交联剂出现有四丁酮肟基硅烷析出的现象,必须先加热让四丁酮肟基硅烷溶解之后才能使用。
脱醇型硅酮胶储存稳定性差的原因有很多,但主要有两个:
1、硅酮胶存放中产生的甲醇会对107胶产生烷氧基封端,最后造成107胶失去反应活性。
2、钛络合物由于反应活性较高,所以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反应或者水解失去催化活性。
造成醇性硅酮胶鼓泡现象的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原因。
1、外部原因:施工条件造成,主要原因是温差过大或者施工表面温度过高造成。
2、 内部原因:脱醇性硅酮胶自身造成,因脱醇型胶在固化过程中要释放出甲醇,而甲醇的沸点较低,所以当施工表面温度过高时,释放的甲醇不能及时有效的挥发,就会在胶体内部汽化而形成鼓包、气泡现象。
脱醇型硅酮胶易鼓泡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。根据该产品硫化激励,业内对减少或降低鼓泡现象的常用方法有:
1、 控制交联剂的添加量,因为交联剂添加的越多,甲醇释放量就越大,越容易鼓泡。
2、 降低胶体表干时间,让释放的甲醇能有充分的时间挥发。
3、使用甲醇吸收剂,现在还没有发现很好的吸收剂。
4、 在施工的时候主要避免暴晒。
制做酸胶产生气味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,甲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与107胶进行反应后释放出大量醋酸造成的。所以使用酸性交联剂时工人必须使用劳动防护用品,如防护眼镜、口罩和手套等。酸性交联剂本身是没有毒性的,主要是对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。做好防护工作,对人体是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的。